2016-09-18

如何讓腦力激盪產出更有價值的創意?


前兩天在看一份創造力的研究論文,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,作者歸納出影響創造力學習的架構圖,這四個歸納出來的四大因素包括:動機因素、學習與思考因素、信念因素、個人人格特質因素。姑且先不論其歸納是否符合MECE原則,但我在其中看到一個很基礎,但卻常常被大家忽略的創造力要素,也是我們的教育中極度缺乏的。

這個要素被歸納在學習與思考因素中,是「凡事先求異再求好」

在史丹佛大學教授創意、創新、創業的名師Tina Seelig也曾在她的書中提到,當團隊進行發散思考,就必須思考到500個點子,這個階段才能結束。接下來的收斂思考階段,就是開始篩選點子。如何篩選?這在我們執行培訓或輔導案中,常被提出的問題。

經過探索,多數的團隊會採用用票選的方式,有些則是先發表再票選.....方法百百種。但,很常見的結果是,篩選出的點子平淡無奇,或是各組竟然是差不多的創意。

然而,大家都忽略了,從創意的發想到收斂,也是一個需要修正與重複(Iterate)的過程。

以下提出個人觀察後的歸納與淺見,若創意階段要做得好,如周碩倫老師不斷在課堂中所言,發散和收斂階段要分開進行(這一段,經課後追蹤,學員們一致認為是極大的提醒與收穫),而在發散與收斂階段,還有兩個小眉角要注意,

1.發散階段:點子要先夠多,如果真的能發想到Tina Seelig所說,針對一個問題發想出500個點子,這其中肯定已經有不少真的是進入天馬行空的Crazy ideas。要達到這個目標,必須熟稔並運用創意工具,結合參與者多元的思維與經驗才能做到。
2收斂階段:Tina Seelig提出篩選點子的一個重要條件是,把顯而易見的點子先放在一旁。因為顯而易見,代表的就是別人也想得到!這一點,是我讀Seelig教授著作時,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其一。這也恰好與上述的創造力論文所指的「凡事先求異再求好」是相同的思維。
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